王淦昌院士:扎根荒漠17年,用行动诠释家国使命与个人担承

精彩人生 1年前 (2024) aysz01
0

  王淦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他一生有三次与诺贝尔奖离得很近, 

  最近的那一次他选择了放弃, 

  从此化名“王京”十七年, 

  用一生中最好的年华, 

  托举起一个国家的核大国地位。 

  王淦昌院士:扎根荒漠17年,用行动诠释家国使命与个人担承

  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 

  4岁时失去父亲,13岁又失去母亲, 

  在外婆的资助下才得以继续学业。 

  1925年,王淦昌考入清华大学。 

  起初他十分迷恋化学, 

  可听了叶企孙教授的普通物理课, 

  觉得物理更有意思。 

  分科考试后,他如愿以偿地进了物理系。 

  1929年夏,王淦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吴有训教授十分赏识他的才干, 

  留他做助教。 

  他的第一项研究是 

  “测量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 

  在1929年11月到1930年4月的半年时间里, 

  他一天不漏地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并写成论文《北平上空大气层的放射性》, 

  初次展露出科研才华。 

  1931年吴有训亲自将此文译成英文, 

  以《大气中的放射性和北平气候》为题 

  发表在清华大学论文集上。 

  1930年,王淦昌考取江苏省官费留学, 

  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迈特纳。

  王淦昌院士:扎根荒漠17年,用行动诠释家国使命与个人担承

  迈特内教授被誉为“德国的居里夫人” 

  一天,王淦昌在一个报告上听到, 

  用α粒子轰击铍核会产生很强的贯穿辐射, 

  当时科学家将其解释为γ辐射。 

  王淦昌对该结论产生怀疑, 

  认为如果改用云室作探测器重复实验, 

  就有可能弄清这种贯穿辐射的性质。 

  可惜,导师迈特纳始终未能采纳王淦昌的建议。 

  两年后,英国的查德威克 

  按照王淦昌的设想进行实验, 

  证明了中子的存在,轰动全世界, 

  查德威克由此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迈特纳听说后,主动来向王淦昌道歉。 

  王淦昌说:“这不能怪您, 

  是因为我没坚持自己的想法。” 

  王淦昌院士:扎根荒漠17年,用行动诠释家国使命与个人担承

  年轻时的王淦昌 

  抗战期间,王淦昌在浙大任教, 

  艰难的环境并未使他放弃科学研究, 

  1942年1月他在美国《物理学评论》上 

  发表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 

  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 

  该论文立即引起美国物理学家阿伦的注意, 

  他按照王淦昌的建议去实验, 

  发表论文《一个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证据》, 

  证实了可以探测到中微子的存在。 

  这个实验被国际物理界称为1942年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并命名为“王淦昌-阿伦实验”。 

  在阿伦这一发现的基础上, 

  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因斯探测到了中微子, 

  莱因斯因此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88岁高龄的王淦昌闻讯后平静地说: 

  “这本来就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只是当年中国正被日本侵略, 

  我的生活颠沛流离,不具备实验和研究的条件。” 

  他同时表示:“得诺贝尔奖并不太难, 

  一要选准课题,确有重大理论或实用价值; 

  二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 

  但是最重要的还必须有仪器设备。” 

  1956年,王淦昌被派至苏联 

  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 

  1960年,他领导的研究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 

  这是人类通过实验发现的第一个荷电反超子, 

  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人预言,如果能够继续在该领域研究, 

  王淦昌很有可能叩开诺贝尔奖的大门。 

  然而,时代却把王淦昌的命运 

  推进了另一个轨道。 

  1961年4月3日,二机部部长刘杰、 

  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紧急约见王淦昌, 

  向他传达了中央关于研制核武器的决定, 

  请他参加领导原子弹研制工作, 

  王淦昌的回答只有一句话: 

  “我愿以身许国。” 

  从1961年到1978年, 

  王淦昌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在离诺奖最近的时候,选择了放弃。 

  他用他生命中本该最辉煌的17年, 

  隐姓埋名, 

  托举起一个国家的核大国地位。 

  多年后他回忆说: 

  “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 

  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由于保密的需要, 

  王淦昌改名为王京。 

  一年除夕夜,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 

  邓稼先对他说: 

  “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言毕,两个人抱头痛哭…… 

  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为了培养爆轰实验的队伍, 

  王淦昌专门给年轻人上了一周的培训课, 

  从数学到物理再到实验分析。 

  在所有的工作都准备就绪后, 

  他们一行人来到了 

  燕山山脉古长城脚下的17号工地。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 

  十几顶军用帐篷, 

  这就是中国第一个 

  原子弹爆轰试验场和部件研制基地。 

  最初爆轰试验用的炸药和部件, 

  全都是在帐篷里用搪瓷盆和木棍手工搅拌出来的。 

  搅拌炸药十分辛苦, 

  因为通风不好, 

  整个帐篷内都充斥着炸药粉尘, 

  古怪难闻的气味冲鼻而入, 

  而搅拌者还要坚持快速搅动。 

  50多岁的王淦昌也要争着干这个活, 

  大家看着心疼, 

  就把他推到帐篷外, 

  但只要没人注意, 

  他又会回到帐篷里。 

  王淦昌从前的研究领域是实验物理, 

  对炸药学、爆轰学、爆炸力学等不甚熟悉, 

  他就只能从头学起, 

  学会了就到17号工地给大家讲课。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在一次次的实验改进后, 

  终于解决了炸药质量问题, 

  17号工地爆轰试验取得成功, 

  中国的核武器试验也拉开了序幕。 

  王淦昌院士:扎根荒漠17年,用行动诠释家国使命与个人担承

  王淦昌(左一)参加会议 

  1963年,大部分科研人员 

  奔赴大西北核试验基地。 

  在离开爆轰现场那天, 

  55岁的王淦昌拔下了几根白头发, 

  放在石缝中留作纪念。 

  20年后,他因17号工地的爆轰实验 

  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青海高原, 

  王淦昌作为第一颗原子弹冷实验的总指挥, 

  大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 

  小到实验场每只雷管的安装, 

  他都亲自督阵甚至亲自动手, 

  要求大家做到“万无一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 

  已57岁的王淦昌亲自坐着吊车, 

  到爆炸塔顶对装置进行验收, 

  看雷管是否插到位、探头安装是否可靠、电源是否全接通……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王淦昌随即转入氢弹的研制工作。 

  文革浩劫中,他顶住压力和委屈, 

  始终以科研为重。 

  氢弹原理实验成功后, 

  聂荣臻激动地握着王淦昌的手, 

  而王淦昌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不轻松!” 

  王淦昌院士:扎根荒漠17年,用行动诠释家国使命与个人担承

  1967年12月,聂荣臻副总理(中)、王淦昌(左)和朱光亚(右)在我国西部核试验基地 

  此后,王淦昌又在技术上 

  全面领导了我国前三次地下核试验, 

  使我国用很少次数的试验, 

  就基本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测试的关键技术。 

  对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 

  “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 

  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 

  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 

  他领导建造了我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站, 

  使我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他独立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 

  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为和平利用核能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领导开辟了我国氟化氪准分子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新领域; 

  1986年,王淦昌与其他科学家联名 

  向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 

  由此形成发展高新技术的“863”计划。 

  王淦昌院士:扎根荒漠17年,用行动诠释家国使命与个人担承

  1989年,王淦昌(右二)在原子能院氟化氪激光装置前指导工作 

  王淦昌曾担任大学教授20年, 

  桃李满天下。 

  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是他的弟子, 

  周光召、邓稼先、于敏、陈能宽、 

  程开甲、杜祥琬、胡仁宇、胡思得、 

  唐孝威、吕敏、丁大钊、王乃彦、贺贤土 

  都曾接受王淦昌的直接指导。 

  王淦昌院士:扎根荒漠17年,用行动诠释家国使命与个人担承

  1981年,王淦昌(中)在北京与工作人员讨论问题 

  王淦昌一生都不计个人得失, 

  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1947年他获得范旭东奖金, 

  把一千美元悉数分给经济上更困难的师生, 

  而对还很拮据的家, 

  却没有拿出一分钱来给予补贴。 

  1960年,王淦昌从苏联回国时, 

  把省下的14万卢布全都捐献给了 

  正遭受自然灾害的祖国。 

  1986年,王淦昌捐出4万元, 

  成立“王淦昌基础教育奖励基金会”, 

  自1986年至1999年有六百余人次获得此项奖金, 

  其中许多学生后来取得了优异成绩。 

  王淦昌院士:扎根荒漠17年,用行动诠释家国使命与个人担承

  王淦昌在授课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与世长辞,享年91岁。 

  他以终身不懈的追求和探索, 

  在世界物理学和中国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版权声明:aysz01 发表于 2024-01-27 11:48:01。
转载请注明:王淦昌院士:扎根荒漠17年,用行动诠释家国使命与个人担承 | 科普百科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