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PM2.5、空气污染……不管是媒体还是个人,谈“霾”必色变。毕竟人离不开空气,空气脏了,每个人都无处遁逃。但是真正能将这些舆论“热词”说出道道来的人,少之又少,再追问有什么共性和区别,更加含糊其辞。
那么,霾和空气污染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它们中间究竟该划上等号、约等号还是包含符号?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提及空气污染,首先印入脑海的是冒着各色气体的大烟囱,而霾则会让人想起伸手不见五指,天安门前拍照不见人影的讽刺。
从名词定义上,它们就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空气污染是环保意义上的概念,而霾则是一种天气现象,是一个气象意义上的概念。
“空气污染”的名词定义为:空气污染,又称为大气污染,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换言之,只要是某一种物质其存在的量、性质及时间足够对人类或其他生物、财务产生影响者,我们就可以称其为空气污染物,造成的现象就是空气污染。
“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现在只要一提到霾,人们自然而然就联系到空气污染,两者像是捆绑销售的产品,混为一谈。但其实它们之间不能用等于号,而更像是硬币的两面,各有其独立的体系概念,也有其共通之处。
当空气质量变差,出现空气重污染时,表明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高,但此时不一定会造成低能见度。
比如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臭氧污染——有关城市污染来源的研究中发现,在夏季臭氧是罪魁祸首。臭氧在平流层可以说是“功勋卓著”,但近地面臭氧不但给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直接破坏性影响,还会加速PM2.5等污染物的转化形成,进一步影响环境空气质量。
如果夏日午后出现高浓度臭氧,将会导致空气质量指数的飙升,但此时能见度不一定会降低,出现“霾”这种天气现象。
道不同,亦相为谋
空气污染和霾不仅在定义上有区别,描述它们的标准也是“各自为政”。
空气污染是环保概念,环保部门对它的衡量标准采用的是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六项。通过各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计算出空气质量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简称IAQI),这就相当于分别给每种污染物打分,最终选择分数最大值作为当天的AQI,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规定:空气污染指数划分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于300六档,对应于空气质量的六个级别,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
“霾”作为气象观测的传统项目,通常以大气水平能见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来衡量,一般相对湿度